邵阳特产有开口笑、猪血丸子、尖椒炒腊肉、邵阳老酒、炒素什锦、邵阳大曲、猪血圆子、武冈卤豆腐、隆回金银花、雪峰蜜桔、猪血巴、洞口土鸡、全肉玉兰片、茶元蔬菜、洞口土猪、滩头木版年画、祁阳笔鱼、红烧龟肉、武冈米花、酸辣狗肉、古田竹衣、武冈铜鹅、隆回龙牙百合、蕲菜等特色产品
邵阳广桃酥
在我国的食品史上,历代都有很多的名特糕点,如先秦的糗饵、粉糍,战国时期的粽子,汉代的胡饼(芝麻饼),南北朝的炉饼,唐代的饼、凡当饼,宋代的酥蜜食、黄糕,五代的五福饼,元代的宝阶糕,明清以来的月饼、酥饼、蛋糕、桃酥,等等。
邵阳出产的广桃酥,被誉为国家商业系统的优质产品。它以精面粉、甲级白砂糖粉、鲜猪油、鲜鸡蛋和适量的疏松剂为原料,经过和料、成型、烘烤等精制而成。形状美观,质地疏松。
雪峰蜜桔
雪峰蜜桔是湖南省邵阳市洞口的特色水果产品之一,甜酸可口,止渴生津,果肉无核,营养丰富。
雪峰蜜桔并不是它原来的名字。它的老家在浙江省的温州,原名温州蜜桔。传说在五百多年前的明朝,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僧人叫智惠,来到浙江省天台山进香拜佛,回日本时带去了许多桔子作礼品,送给亲友。
绥宁青钱柳茶
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品种,采取其嫩叶精致而成的茶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。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的特色农产品就是青钱柳茶。
相传,明代李天宝率苗民起义,反抗统治者“征讨”,在上堡建都(绥宁县黄桑苗族乡上堡村)。这里层林苍苍,周围青钱柳资源颇多;尤其是金銮殿前那高大挺拔的青钱柳,更引人注目,每到春夏苗民采其叶当茶饮用,并选其上等茶作为贡品上交古国。义军喝了青钱柳茶个个精神饱满,身体棒棒,士气大振,屡战屡胜。
宝庆朝天椒
湖南人素来爱吃辣椒,倘没有辣椒佐餐,即使是佳肴满桌,也会觉得缺少点什么,以为遗憾。湖南栽培的辣椒品种很多,而最负有名声的,莫过于宝庆朝天椒。宝庆,即现在的邵阳。
辣椒原产南美洲,明朝末期由海路传入中国。湖南宝庆何时开始种植辣椒,尚未考证,但到清朝已有文字记载了。清朝道光年间所修《宝庆府志》记有:“辣椒有大小2种,大者日菜辣椒,不甚辣;小者为朝天椒,又名七姐妹,其味甚辣。”
玉兰片
玉兰片是湖南出产的山珍之一,北方人称之为“南参”。
传说明末清初,湘西南有一郭姓人氏在京为官,其妻玉兰每年送竹笋至京,郭以竹笋宴请同僚,众皆赞口不绝。但因途中跋涉时间长,竹笋霉烂不少,到京后所剩无几。有一天,
龙牙百合
百合,象一朵圣洁的“白莲花”,在地下盛开,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颇有君子之风度。龙牙百合,是百合中较为名贵的1种,个大,瓣粗,品质好,长瓣有4-5厘米长,下部肥厚,上部尖弯,形似龙牙,故美其名曰龙牙百合。
龙牙百合主产湖南邵阳地区的隆回等县,栽培历史悠久。据宝庆(今邵阳)府志记载,清朝道光皇帝时期就已有大面积栽培。龙牙百合在草本宿根植物中,寿命并不算长,一般是十多年,长的也不过20多年,用种子、鳞球或鳞瓣进行繁殖。
武冈米粉
武冈老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古城,饮食文化有着厚重的的历史。大凡去过武冈的人,都知道武冈城老南门口有一家传统特色米粉店,要想吃上一碗这家店的米粉,一年四季无论哪个时候,恐怕都得排队等候。
始创于清朝光绪六年(1881年),一百多年来制粉、炒粉工艺一脉相承到现在。这里的每一碗米粉都要通过“过三关,盖八景”这一道严密的烹煮工序,只有这样做出来的武冈米粉既能保持了米粉筋力韧性,又能将各位作料的味道慢慢渗入到米粉中,这种做法在全国都是独有的,也是武冈米粉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。
洞口墨晶石雕
墨晶石是湖南的特产,出在洞口、新化县一带,石质细腻,黝黑发亮,有“墨玉”、“紫石”之称,非常适于雕刻。因其色泽浓黑,光亮异常,雕刻制品显得格外庄重古朴,浑厚典雅,加以艺人匠心巧运,历来具有讲究造型和刀功的传统。
清朝同治元年,即1862年前后,洞口高沙镇一位叫袁映清的私塾教书先生,有次闲暇放牛,偶然发现崩垮的山坡乱石泥土中,有亮晶晶的黑色石头,他随手捡了几块回家,削齐磨平,刻成印章,光泽可鉴,受到人们喜爱,于是很多人都来雕刻印章,墨晶石雕的名就传开了。
武冈铜鹅
“天上飘落云千朵,雪白雪白挤满河,风吹风息都不散,原是农家养的鹅”。悠扬婉转的山歌阵阵传来,碧绿的水面上,成群的铜鹅伸着长颈悠然轻游,好不自在这里描述的便是著名的铜鹅之乡湖南省武冈县。
据史料记载,远在400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,武冈的鹅就被誉为“世之名鹅”。铜鹅的由来,说法不一。有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之子在武冈立过绪王,铜鹅是由朱王带来的。
邵阳翻簧竹刻
你可曾见过圆圆的竹子变成了平面,里层变成了表面并在上面做雕刻艺术加工?邵阳翻簧竹刻就是这样一种独特工艺品。讲竹刻,就叫人想到竹。竹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历来是正直、坚贞、清雅、洒脱的象征,喻以高风亮节,龙凤姿仪,称为“四君子”之一,常以比人的清致雅操。
我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。早在五世纪,齐书就有齐高帝赐明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。竹刻成为一种独特艺术品,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时期。翻簧竹刻则为后起之秀,清朝乾隆以后开始风行,称为贴簧器,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存有清乾隆时期的竹箧。
声明:本网站内容仅做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ixunhaowu.com/427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