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家庄特产有驴肉火烧、巨峰葡萄、八大碗、缸炉烧饼、金丝枣、宫面、赵州雪花梨、赞皇大枣、甲壳素红枣、晋州鸭梨、行唐大枣、元氏大红袍柿、平山核桃、雪桥八仙、抓炒全鱼、辛集玉雕、赞皇金丝大枣、紫藤葡萄、宫酒、汾州黄酒、鹿泉菠菜、无极剪纸、高粱秸秆工艺、黄瓜宴等特色产品。
赞皇金丝大枣
赞皇金丝大枣是河北省的名土特产品之一。其特点是:色鲜、皮薄、个大、核小、味甜,含糖量可达62~70%。看外形,体硕如卵,紫红发亮,酷似一件精美的艺术珍玩;剥开后,则见肉质肥厚,质地细密,莹纯洁净;吃一口,味道甘甜,鲜美如酪;晒干掰开,尺把长的蜜丝纤连不断,故被人们誉为“金丝蜜”或“金丝大枣”。
“一日吃三枣,经年不见老”,极言大枣的营养价值。据科学化验分析,赞皇金丝大枣除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有机盐、粘液质外,还含有较丰富的胡萝卜素、硫胺素、核黄素、尼克酸、抗坏血酸、维生素A,以及钙、磷、铁等矿物质。
王口花炮
河北省辛束鹿县,,已改为辛集市。“王口花炮”驰名中外,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从明末清初开始生产,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。
据清光绪束鹿乡土志卷十二《物产》记载:“…惟王口一村擅爆竹之利”,可见当时王口村已是专门生产爆竹的“专业村”了。爆竹在当时作为一种商品,时令性是很强的。王口人民经过一年四季的辛劳,一进腊月,便把爆竹运进北京城。
藁城宫面
藁城宫面是我省传统面品之一,早在十八世纪初,清朝光绪年间就成为藁城县衙进贡于皇室的礼品。宫面是勤劳质朴的城人民智慧的结晶。藁城地方知名人士林翰儒编著的《城乡土地理》记载:“藁城土田肥美,人民殷实,故农产品甚丰……,若食品中之挂面,味极适口。”
过去藳城宫面向清朝皇宫进贡时,用黄纸包封,黄绳捆绑装入黄箱,由县衙验质后派人送进皇宫。民国初期,藁城事业局将挂面送往南京、上海等地,曾荣获孙中山总统府“国光”银牌嘉奖及铜质奖章、奖册和奖状等。
金凤扒鸡
石家庄市回民扒鸡加工厂生产的金凤牌回民扒鸡,历史悠久,遐迩闻名,在省内外享有盛誉。
金凤牌回民扒鸡原系省级优质产品,具有料味深入、浓香醇厚、肉层酥软、极易脱骨、造型美观、背红腹黄、色泽鲜艳、易于携带等优点。制作中选用生长两年以内的雏鸡为原料,经人工宰杀成白条鸡之后,放入储存池内用活水冲泡,使鸡体松软色鲜达到内外无杂质。
赵县雪花梨
赵县雪花梨,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(即古赵州)的特色水果产品之一,以其硕大丰实的个头,金黄鲜雅的色泽,甘甜清香的风味而享有盛名。
雪花梨生产在河北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,因其成熟后肉质洁白无瑕,似霜如雪,故被人们称为赵州雪花梨,亦即赵县雪花梨。
奶油蛋卷
奶油蛋卷是石家庄市食品一厂的传统食品,便于存放和携带,也是旅行和馈赠亲友的佳品。
奶油蛋卷呈直径2厘米、长7.8厘米左右的圆筒状。其外表为淡黄色,内部层次分明。口感酥脆香甜,入口即化,蛋奶味道纯正部香,极易吸收消化。它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等多种营养成分,是儿童高级营养佳品,既可做幼儿食用的糕点,还可用水浸泡成粥状喂食婴儿。
旧城香椿
旧城香椿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的特色农产品之一。香椿,又名椿树,其生长的嫩芽称椿芽,是蔬菜中较名贵的佳品。
关于旧城香椿,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。相传很早以前,旧城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得了一种病,这种病见食而吐,一连多日粒米不进,生命垂危,气息奄奄,口中只喊要吃宝树芽。什么是宝树芽呢?人们谁也不知道。
辛集皮毛
河北省束鹿皮毛加工产品亦称辛集皮毛。辛集皮毛制作业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。清王朝时代辛集就成为全国的皮毛集散地和生产中心。“辛集一区素号商埠,皮毛二行,南北互易,运至数千里”,故有“河北一集”之称。
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皮货经营规模已相当宏敞,皮毛行会组织有忠诚会(白皮行)、同庆会(皮店)、毡毯会(毛毡作坊)大皮行(真假皮脸)等八大家。
接黑枣
接黑枣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的特色水果产品之一。肉厚味甜,营养丰富,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,铁和钙质。
黑枣学名君迁子,又名软枣、牛奶柿,原产我国黄河流域,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,是嫁接柿树的砧木。据专家对黑枣鉴定分类,依其繁殖方法(嫁接与否)分为两类,即接黑枣和土生黑枣。
汾州黄酒
石家庄酒厂生产的汾州黄酒,是用黍米制作的。酒呈深米黄色,醪稠浓厚,透明,清亮,喝一口浓郁醇香,绵甜柔和,甜酸协调适口,落口微苦,酒中含有丰富的糖和营养成分经常饮用此酒,有裨益于治疗老年人气虚,兼有抵御风寒之功能,也是配制中药、烹饪调味的上乘材料。
汾州黄酒起源于山西汾州。据说在五十多年前,山西文水县一酒家聘请汾州(今汾阳县)一名技师来石家庄开设汾州黄酒作坊,采用优质乘米为原料,加麸曲发酵,后加白酒陈酿,一月后榨酒,故日汾州黄酒。
饸饹面
饸饹是以荞麦面为原料,经特制工具轧制而成的一种面食。无极的饸饹在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、现和、现做,用一种特制的饸饹床子,将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,捞入碗中,再泼入多味调料的肉汤,其特点是条细筋韧,挑起来不断条,清香利口。
饸饹面是以压面时使用到的特殊工具——饸饹床子而命名,在以面食为主的地区比较常见。传统的饸饹床子,骨架主要由两根粗壮的硬木制成,横架在铁锅之上,中间有一圆洞,底部镶有带漏孔的铁皮。水煮沸后,将和好的面团放到圆洞中,利用杠杆原理,以人力压长杆挤压面团,圆条状面条就从漏孔中落到沸水里了。传统的饸饹床子粗重、费力,至少要两个力壮的人合作才行。如今这个工具有了大的改良,硬木被不锈钢和铁替代,更轻便,操作起来也更省力。
声明:本网站内容仅做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ixunhaowu.com/4264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