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特产有中华香烟、阳春面、小杨生煎、四喜烤麸、银鱼炒蛋、排骨年糕、蟹壳黄、八宝鸭、油墩子、粢饭、下沙烧卖、红双喜香烟、蓝印花布、肉松蛋糕、八宝辣酱、千张包、定盛糕、金山农民画、糯米糖藕、水晶虾仁、城隍庙五香豆、游子老鸭粉丝汤、上海梨膏糖、蝴蝶酥、松饼、葡萄等特色产品,下面为大家一 一介绍上海的十大特产。
大白兔奶糖
大白兔奶糖是一种软、糯、细腻、富有弹性的糖果,是上海原ABC糖果饼干面包厂的“米老鼠”糖演变过来的一种弹性奶糖。
此糖的特点是采用多量的乳制品、白砂糖经过科学方法精心加工制成,产品色泽乳白,香味纯正,奶味浓郁,甜度适中,柔软润滑,富有弹性,不粘牙齿。由于选料讲究,工艺合理,质量稳定,一九七九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。
太仓肉松
太仓肉松是上海肉类食品厂的特色产品之一。其风味优美,因是纯精肉制成,蛋白质含量高达40%,营养丰富而易消化。既是下酒佐餐佳品,又适宜于老人、儿童和体弱者进食。外出旅游,携带方便,故深受中外顾客的欢迎。
肉松始创于邻近上海的太仓县,已有百余年历史。相传清朝年间,太仓县某官绅之家,有一位厨师焖煮猪肉,偶一疏忽,烧煮时间过久,卤汁已干。按一般厨师处理,必然迅速退火添水。
城隍庙梨膏糖
上海城隍庙梨膏糖,久享盛名,但知道梨膏糖渊源的,为数不多。
梨膏糖据传始于唐朝名相魏徵。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。魏徵老母患病,久咳而又嫌药太苦,不愿服用,魏徵知其母平日喜食梨,便令人将治咳嗽的草药磨成粉末同梨汁一起煎熬而进,魏母品尝后,觉得香甜可口,十分爱吃,服用日久,宿疾全愈。
竹刻
竹,很早以来我国就用来作书写文字的材料,称为竹简。相传汉光武帝迁都洛阳时,搬运宫中用竹片写成的书籍、“文件”多达二千余车。运用竹片镌刻书画艺术,也早在唐代就已出现,明清以来,更为兴盛。竹多产于江南,故上海即成为竹刻重点产区之一。
毕生从事竹刻艺术的著名工艺师支慈庵,就是一位善刻留青的名家。他能书善画,对金石篆刻也有研究,并熟悉各种竹材的产地属性,故能分清竹材的优劣,辨别古今竹刻的高低。
烤麸
“村村桑柘绿浮空,春日莺啼谷口风,二十里松行欲尽,青山捧出梵王宫。”这是宋朝王安石任浙江鄞县县令时,游览天童寺所写下的诗句。天童寺创建于晋朝,是以禅宗闻名于世的千年古刹,全盛时,僧众多达数千人,号称“东南佛国”。
早年上海素菜馆如功德林、松月楼、素香斋等吸取天童寺烤麸的烹饪方法,制成净素油焖烤麸和四鲜烤麸。前者保持天童寺烤麸的乡野风貌和原有滋味。品质坚实有咬劲,块形较宽大而不规则,色泽犹如古铜,油光发亮,姜香浓郁,味鲜稍咸,少卤汁,可经几天不坏。
城隍庙五香豆
一提起上海城隍庙,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“五香豆”。城隍庙五香豆从创始至今,已有四十多年历史。
三十年代初期,有人曾用小青豆拌以桂皮、茴香烧煮成五香豆,在城隍庙市场出售,招徕了不少顾客。当时城隍庙有个小业主郭洲,眼见五香豆受人欢迎,于一九三八年开设“郭记兴隆五香豆店”。
崇明甜包瓜
崇明甜包瓜,系崇明地区的土特产,其工艺独特,色香味体俱佳,驰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。
崇明甜包瓜以生瓜为原料,辅以黄子、精盐等精心酿制而成。生瓜坯的选择很严格,不老不嫩,长短粗细适中,皮青白,无斑纹。制作时,先用钢针刺眼,精盐石灰擦身,然后将瓜坯中水份渗拧出米,形成品坯。
顾绣
中外人士都熟知中国的“四大名绣”—苏绣、湘绣、蜀绣和粤绣,而往往不知上海顾绣。其实早在三、四百年前,顾绣之名就曾“震溢天下”。
据史料记载:“尺幅之素,精者值银几两,全幅高大者,不啻数金。”可见顾绣声价之高,当年苏州、杭州等地的民间绣品以及官营丝织机构,还将他们的制品冠以“顾绣”之名,足见顾绣影响的深广。
嘉定黄草编结
不少来到上海旅游的国外人士,都要到市郊嘉定县徐行参观草织工艺厂。当他们见到姑娘们飞舞着手上的黄草,编结起一件件新颖别致的草织工艺品时,无不为之惊叹。
关于嘉定黄草编结的起源,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。相传有一位善良、美丽、聪明的贫苦姑娘,到了即将出阁的时候,连做一双鞋子的钱都没有。眼看就要光着脚丫过门了,姑娘心里非常难过,有一天她牧牛割草到村头涟漪河边,默默流泪。
三林塘浜瓜
三林塘浜瓜是上海浦东新区的特色水果产品之一,是一种椭圆形的西瓜,形同“马铃”故又名马铃浜瓜。瓜色青翠,瓜瓤橘黄色,上嵌棕红色瓜子,色彩鲜艳;吃时瓜汁四溢,清香甜爽,风味独特,可谓瓜中隽品。
三林塘浜瓜的祖籍原在浙江绍兴一带,引入上海地区约百年历史。最早在川沙、莘庄、颛桥等地栽培,继而传至南汇乔家花园、观音堂一带,而后才流传到三林塘。由于土质疏松肥沃,加上瓜农栽培得法,浜瓜比别处所产更加鲜甜多汁,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。
声明:本网站内容仅做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ixunhaowu.com/1805.html